来源:深究科学© 时间:2022-12-30 17:20:52
最近,流行病学家曾光预估北京可能有80%的人感染,四川的另一份调查发现,当地约63%的人感染。
感染奥密克戎后,很多人感染并非无症状,都出现了发烧、咳嗽和流鼻涕等症状,有的人甚至因咳嗽太久,去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轻微的肺炎,或“白肺”现象。
(资料图片)
由此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奥密克戎毒力真的降低了吗?为什么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出现了高烧、咳嗽等症状?
“白肺”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是怎么说的
这两天,“白肺”一词火速攀升到热搜榜首。
通常是,“感染新冠后五六天都觉得好了,也不发烧了。突然觉得憋气、呼吸不畅,去医院检查发现是病毒性肺炎,肺都白了。”
到底什么是“白肺”?奥密克戎的嗜肺性不是很低吗,毒力难道被低估了?
针对网友们的一众疑惑,卫健委在12月27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了解答和回应。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出现的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焦雅辉还表示,所谓的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种口语化描述。肺部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里面充满空气,进行CT或者X射线检查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射线穿过肺泡,影像表现是黑色区域。
但是当肺泡里出现了炎症或感染的情况,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所填充,这时候射线就穿不透了,在影像学上会出现白色区域,也就是大家看到的“白肺”。
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说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应该是比较严重的肺炎表现,并且白肺不单单是由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
那么,为什么在第一波新冠感染潮来临时,医院出现了如此多“白肺”的情况,是奥密克戎的毒力被低估了吗?
奥密克戎的毒力降低了吗?
一直以来,我们对奥密克戎的认知都是——毒性低于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但传播能力更强。
在奥密克戎侵袭的一年多时间,全球有多项研究证明了它毒性低于早期的几种毒株。
该毒株最早起源于南非,2021年11月,当地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奥密克戎,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与几个月前感染的成年人相比,感染奥密克戎的成年人住院的可能性降低了29%”。
接下来,奥密克戎快速席卷了诸多国家,在全球许多地区掀起了数次疫情浪潮。研究者于是对比了感染德尔塔病毒与奥密克戎病毒的人群。
在上面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美国多中心数据库中57万多名首次感染了新冠的人,其中有1.4人感染了奥密克戎毒株,56万人感染德尔塔毒株。他们主要比较了四个方面:急诊科就诊情况、住院、ICU和氧气需求。
结果显示,无论是就诊情况,还是入院率、ICU重症率或者氧气需求,奥密克戎组的风险均低于德尔塔组。
据此,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传播时,首次感染奥密克戎与首次感染德尔塔相比,严重程度要低得多。
那么,为何这一次奥密克戎侵袭我国,会让引起如此高的比例感染?与之相关的因素其实有很多,比如我国群体免疫力不同,此前并未经历过多次新冠病毒的感染,另外我们的疫苗保护效力与他们也存在差异。
疫苗接种的保护作用有多大?
截至2022年11月28日,我国两剂和三剂疫苗接种的接种率分别为91%和57%。
尽管三剂灭活疫苗接种在降低奥密克戎住院和死亡风险方面有效性良好,但它们降低病毒的传播力方面,以及疫苗的持久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
提升疫苗接种率能有效降低奥密克戎感染和引起的重症吗?我们以新加坡为实例进行分析。
新加坡近期疫情现状,图源自新加坡卫生署
据新加坡卫生署官网数据,过去的一个月中,新加坡无症状和轻症状的人群占总感染人数的99.6%,这个数据像极了我们开始大规模阳之前所期望的。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来看看新加坡的疫苗接种情况。
新加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接种要求不同,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接种三针辉瑞、莫德纳的mRNA疫苗,或三针诺瓦瓦克斯疫苗,或四针科兴疫苗,这才仅仅完成了基础保护。
新加坡基础保护的疫苗接种规定 图源自新加坡卫生署
基于这个标准,新加坡有82%的人完成了基础保护的疫苗接种,其中50岁以上的人群基础保护疫苗接种率超过了90%。
相较而言,我们国家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就比较低了,因此有诸多专家建议,当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而针对其他年龄段的人,比如青年人,如果感染了奥密克戎,需要注意多休息,特别是阳康以后,不要着急做剧烈运动、健身等,专家建议要等身体恢复两周左右再逐步恢复锻炼。
至于“白肺”,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忧了,可能是疫情下我们放大了它的风险以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焦虑,其实只是少部分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